血糖监测的十大误区,以后别再被误导了!

录入:糖管家
2017-05-04
1235人阅读

  糖尿病病友都需要监测血糖,但在临床上还是有很多患者,由于对一些细节问题认识不够或陷入监测误区,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不可靠,有时甚至出现意外。以下糖尿病病友监测误区,不要再被误导了。

 

 测血糖 (2).jpg

 

  误区一:抽血化验前停用降糖药

  很多糖友误认为停用药物后进行血糖检查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实际上,无论是化验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不宜停药。

 

  化验空腹血糖时,头天晚上的药物(包括胰岛素)应当照常应用;化验餐后2小时血糖时,餐前的药物(包括胰岛素)也应当照常应用。因为,化验的目的是了解病人在药物治疗情况下血糖的控制情况。

 

  正确做法:

  患者千万不要因为抽血化验血糖而擅自停药,这样得出的化验结果非但不能准确反映病情,反而会造成血糖波动而导致病情加重。

 

 DPP-IV 抑制剂.jpg

 

  误区二:检查前一天故意少吃

  有些患者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检查结果,有意识地在检查前节食,这样测得的空腹血糖结果可能比较“理想”,但却不能代表日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

 

  正确做法:

  检查的头一天晚上应像平常一样进餐,并保持良好的睡眠。此外还要注意,次晨抽血化验前应避免剧烈运动、抽烟和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等)。

 

 睡眠.jpg

 

  误区三:只要没吃早餐,血糖就是空腹血糖

  严格地讲,只有过夜禁食8~12个小时后并于次日8:00点之前采血所测得的血糖才算是“空腹血糖”。超过12小时的“超空腹”状态以及午餐前、晚餐前的血糖都不能称之为“空腹血糖”,其结果可能因空腹时间太久而偏低,当然也可能偏高(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空腹血糖可以反映患者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水平以及头天晚上的进食及用药量是否合适。

  

  正确做法:

  测空腹血糖,空腹时间尽量不超过12小时,不能以是否吃早餐来界定。

 

 饮食 (3).jpg

 

  误区四:“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吃完饭以后2小时的血糖

  这里所说的“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病人吃第一口饭算起,到2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而不是从进餐结束后才开始计时。为什么是从吃第一口饭算起而不是吃完饭开始计算2小时?只是因为现在规定的这个参考值是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

 

  正常情况下,餐后0.5~1小时血糖升至最高,餐后2小时血糖应基本回落至餐前空腹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能够反映患者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增加糖负荷后机体追加胰岛素分泌的能力),以及当餐进食及用药量是否合适。

 

  正确做法: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病人吃第一口饭算起,到2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

 

 餐后血糖.jpg

 

  误区五:只测空腹血糖

  许多糖尿病患者存在只重视空腹血糖而忽视餐后血糖的问题。事实上,一天当中的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两部分,由于人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餐后的状态(指进餐4~6小时以内),故餐后血糖对全天总体血糖的贡献更大。

 

  研究证实,糖尿病发病时往往是餐后血糖首先升高,而后才出现空腹血糖升高。与空腹高血糖相比,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尤其是心血管并发症)关系更为密切,危害更加严重。

 

  正确做法:

  仅仅检测空腹血糖是远远不够的,血糖监测一定要求全天候。

 

 测血糖 (6).jpg

 

  误区六:空腹血糖高,不加测夜间血糖

  空腹高血糖的原因既可能是由于头天晚上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不足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药物过量,夜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所致。虽然都是空腹血糖高,但两者的临床处理却截然不同,前一种情况需要增加降糖药用量,而后一种情况则需要减少降糖药用量。

 

  正确做法:

  对于空腹血糖高的患者,一定要加测夜间(凌晨)血糖,以明确究竟是何种原因引起的高血糖。如果贸然增加药量的话,很可能导致夜间低血糖加重,甚至会出现意外。

 

 头晕.jpg

 

  误区七:监测跟着感觉走

  由于糖友个体情况不同,自我感觉上也有差异。所以,很多时候,血糖高低与自我感觉并不完全一致,自觉感觉的症状轻重不能够完全代表患者疾病的真实情况。

 

  特别是一些老年患者,尽管血糖很高,但症状却不明显,如果仅凭感觉而不去进行有规律的监测的话,这种高血糖状态就很可能被忽略并失去有效控制,从而使得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

 

  正确做法:

  血糖监测不能凭感觉,要根据血糖监测规律来定。

 

 检查 (7).jpg

 

  误区八:只监测不记录及可以一劳永逸

  血糖监测记录的内容除了每次监测结果外,还应该包括对应的饮食、运动及用药情况等,这些翔实的资料不仅对患者自我总结控糖规律大有裨益,还可以为医生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血糖监测应当经常化,具体频次要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病情较重、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为了全面掌握病情,往往需要一周选择两天,测全天的“血糖谱”,包括空腹(或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及凌晨3:00的血糖。另外,如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如出差、参加宴会等)或者身体出现状况时(失眠、感冒、心绞痛、怀孕等),也要增加自测频率。

 

  但若患者病情稳定,一周选择一天,监测一下空腹及餐后血糖就可以了。

 

  正确做法:

  血糖监测结果一定要记录,并分析血糖高低的原因,及时改进治疗策略。

 

 测血糖.jpg

 

  误区九:不注意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

  随机血糖反映的是采血当时的即刻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可反映最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两者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前者受某些偶然因素(如饮食、睡眠、感冒发烧等)的影响较大,而后者不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最近3个月患者血糖控制的总体水平。

 

  正确做法: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糖的全面监测,才能全面反映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 (2).jpg

 

  误区十:进行空腹抽血化验时,在家打完胰岛素后去医院

  有些需要餐前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患者,在去医院进行某些项目的空腹抽血化验前,还和平常一样,提前注射了胰岛素,但由于要进行空腹检查,所以暂不进食。其实患者这样做是很危险的。

 

  因为去医院途中以及在医院排队等候抽血的时间自己很难控制,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抽血,势必要推迟进餐时间,这样患者很容易发生低血糖。

 

  正确做法:

  建议这类患者最好将胰岛素笔带到医院,抽完血之后,立即注射胰岛素,然后吃饭。这样既不延误治疗,又可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作者: 王建华
 
参花消渴茶 (2).jpg
 

  国药准字“参花消渴茶”专治2型糖尿病,疗程制定需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1、治未病者,即有家族遗传史,血糖不高者,可每日一次,一次一包,小口慢饮,彻底预防,不设定疗程。

  2、治临病者,即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低减的高危人群,可每日2-3包的健康量,此类人半年(6盒)为一个疗程。

  3、治已病者,即血糖不稳,并发症出现者,每日3-6包的治疗量。并发症多者可适当加量,疗程制定为一年(6-12盒)为一个疗程。

免责声明:辽宁德善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参花消渴茶官网转载的新闻及评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备案号:辽ICP备15011708号-1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辽)非经营性-2015-0041|

辽药广审(文)第2018080233/201808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