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血糖平稳?这两项要达标才算!

录入:糖管家
2017-04-16
1235人阅读

  为什么血糖控制不是追求越低越好,而是要讲究平稳?怎样才能算是“血糖平稳”?

 

  一、血糖控制求稳不求低

  1、血糖控制不求低,许多糖友认为血糖越低越好,怕血糖高,拼命控制饮食,甚至擅自加药。这样极有可能诱发低血糖。而糖友发生低血糖十分危险,能够引起昏迷,诱发心梗、脑卒中等,救治不及时,甚至有生命危险。

 

 低血糖.jpg

 

  2、 血糖控制讲究稳,血糖控制讲究稳,因为血糖不稳,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

  ①、血管受损:波动性血糖,更易引起血管受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心脑血管病变,引起冠心病、脑梗塞等。

 

  ②、肾脏和视网膜细胞受损:大起大落的血糖,使肾脏和视网膜细胞大量受损,导致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③、胰岛 β 细胞分泌功能下降:血糖忽高忽低,那些“一息尚存”,还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 β 细胞也会“心力交瘁”,分泌功能大打折扣。

 

  ④、损伤神经:血糖的迅速变化,还可能引起感觉神经的损伤,引起手足麻木、疼痛等症状,于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就找上门了。

 

  二、血糖平稳怎么看?

  我们的血糖是一直在变化的。吃饭后血糖升高,餐后随着时间延长,血糖逐渐降低。血糖最高点多出现在早餐后 1 小时,而最低点出现在凌晨 2~3 点。正常情况下,一天内的血糖波动幅度小于 2~3 mmol/L。每天与每天之间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一般在 0.8 mmol/L 以内。

 血糖 波动.jpg

  我们判断血糖“稳不稳”,一般看两个指标:①糖化血红蛋白,反映大趋势;②血糖一天之内的变化,反映高峰低谷。这两个指标都控制好了,才叫稳。

 

  三、大趋势糖化血红蛋白

  我们常常在检查单上看到 HbA1C 的字母缩写,就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同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与血中葡萄糖的浓度成正比。大家可以想象,血红蛋白浸润在血液中,如果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很高,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也会变多,长期的血糖水平越高,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也会越大。

 

  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了解最近 2~3 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反映了血糖的大趋势。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水平,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病情确定。这里,给大家一些参考:

  ①、一般而言,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6.5% 以内比较合适。

  ②、比较年轻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控制在 6.0% 以内。

 

糖化 (8).jpg

 

  ③、糖尿病患病较久、有心血管疾病或者年龄大于 65 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放宽到 7.0%~9.0%,具体目标需要医生来确定。

  ④、对于1 型糖尿病患者,在避免低血糖的基础上,18 岁以下可以控制在 7.5% 以内,18 岁以上可以控制在 7.0% 以内。

 

  四、高峰低谷一日血糖变化

  虽然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应血糖的平均水平,但是仍不全面。这是因为,如果血糖处于高高低低、波动较大的情况,平均下来,高低相抵,糖化血红蛋白也可以达标,但这样高高低低波动的血糖,仍可以引起文章开头提到的各种并发症。

 

  对于一天内的血糖变化,临床上有很多复杂的公式来估算。比较简单、粗略的控制目标,可以参考这个:

  ①、一天以内,血糖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在 3 mmol/L 以内为好,如果超过 6 mmol/L,则血糖波动大。

  ②、对于 60 岁以下、无明显并发症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 4.4~7.0 mmol/L,非空腹血糖控制在 4.4~10.0 mmol/L。

  ③、60 岁以上、有严重低血糖史、有明显并发症的 2 型糖尿病患者, 或者诊断为 1 型糖尿病的糖友,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放宽目标范围。

 
免责声明:辽宁德善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参花消渴茶官网转载的新闻及评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备案号:辽ICP备15011708号-1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辽)非经营性-2015-0041|

辽药广审(文)第2018080233/2018080234